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丽江坝中部。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吸收了纳西、藏、汉民族的建筑技术和风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这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显得不吉利。丽江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整体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古城之一。

山光水色

丽江古城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上,北面耸立着海拔5576米的云南第二大山——玉龙雪山。然而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不败,大地常绿,更有密如蛛网的潺潺流水,被誉为高原姑苏城。纳西族的祖先以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布局,建立起了这座城镇。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巧夺天工的人类智慧于一体,使古城达到了近乎完美的风水境界。

古城以“三山为屏”,背靠狮子山,西北及东北依象山及金虹山,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避风港,挡住了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自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古城又有“三河穿城”的巧妙风水,来自象山脚下的玉泉水分中、西、东三个方向蜿蜒穿城,又分成无数小支流环镇越街、人院绕屋。水岸垂柳依依、蔷薇攀枝;水上座座石拱桥、栗木桥追随着流水。一排排灰瓦土墙院落与水相依相伴,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观。

四方街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四方街由四周拥挤的铺面围成一个方形的街面,故而得名“四方街”。四方街头枕西玉河,街面清一色五花石铺就,与相通连的几条街巷融为一体。乾隆《丽江府志略》称其“湫隘嚣尘,环市列肆”,“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清代至民国,古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成为中印贸易的中转站和滇西重镇,商贾云集,商号林立,盛极一时。四方街又曾是滇西北名贵中药材集散地,藏族生活用品产销地,皮制裘衣、图案垫褥、藏靴、藏铜锅等远销藏区及国外。在四方街做买卖的,大都为纳西族妇女,所以四方街又被外人称为“女人街”。

古城年轮

丽江占城始建于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时,用革囊渡金沙江到丽江,就在丽江占城一带驻扎军营。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已初具规模。自明朝始,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追溯“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可谓洋洋大观。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年,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占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木府

在丽江古镇还有一座富贵华丽的园林——木府,即当地土司的“紫禁城”。因其“多僭制”(即建筑规格有违犯等级处),徐霞客当年慕名拜访时曾被拒之门外,只好遥望木府叹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木府也曾几经衰败,今恢复旧制,气势不凡:由仪门人,广场尽头有二重挑檐的大殿建于三重高台之上,宛如故宫太和殿的袖珍版,其虽名曰“议事厅”,但厅内藻井饰有龙的图案,正中的座椅上置虎皮,俨然是山高皇帝远的山大王威严。自仪门到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至三清殿369米的中轴线上,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不让紫禁城,加之左右长廊和“御花园”等建筑即可见当年土司南面称工之心。据传说讲,“木天王”其实是个“知诗书,好礼守仪”的土司,为体恤民情、方便市民通行,木王府特辟一条街将木王府一分为二,东西两院有过街楼相连。“木天王”在过街楼上即可看到行人,四乡居民也圆了“进城”的心愿(当地有“不到木王府算不得进城”之说,且有木王不筑城墙以避“困”字之讳的传说)。

黑龙潭

古城的泉水富有音韵,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清澈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过,在城区又变幻成无数支流,穿街走巷,人院过墙,流遍万户千家。黑龙潭泉水从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树下、岩隙中喷涌而出,汇成一个巨大而又神奇的出水潭,成为古城生机勃发的秘密。黑龙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开着洁白的海菜花,水底游鱼如梭,潭畔花草树木繁茂,楼台亭阁点缀其间,风景秀丽。清乾隆二年(1737)建玉泉龙神祠,清嘉庆十七年(1812)和光绪十五年 (1889),玉泉两次被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之成为中国名泉。这里以龙潭倒映十三峰的景点最为著名。有对联曰:“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龙为神。”

古城民居

丽江古城的大研镇古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大多是三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整体建筑群比较矮小玲珑,一般都是一至两层,但不失雄伟庄严的气派。许多科学专家考察研究古城后说:丽江古城镇的历史,比享誉世界的英国翰洛城早数百年,并且其布局比翰洛城更为科学。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我国仅有的保持占城全貌的城镇,为研究我国城市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

东巴文化

丽江古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两条古道既是中原至东南亚南来北往的贸易通道,又是沟通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传送渠道。这使得丽江成了汉族与纳西族、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重镇。众多的客栈、林立的商铺依稀可以见到往昔茶马市井的繁荣。丽江古城是以纳西文化——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结晶。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图画、经典、音乐、文学、舞蹈、仪式仪规以及贯穿东巴教义的各种民风民俗。纳西古代音乐与汉族儒家乐、道教经腔结合而成的丽江洞经音乐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