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第一条公路

丽江自古以来既是滇藏、滇川的交通枢纽,也是云南西部的咽喉。但是因其山高谷深,江河纵横,重关复隘,交通不便,严重妨碍着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历代各族劳动人民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状态,进行了前赴后继,坚苦卓绝的斗争。遍布区域纵横曲折的山区步驿道,南方丝绸之路,是各族先民历尽二千多年艰辛劳动,逐步开辟并不断改善而建成。丽江与四川成都之间的步道,秦汉时期即已打通。一条从丽江起,经永胜、宁蒗、盐源、西昌顺延到成都,称“润盐古道”“牦牛道”(西夷道);另一条从丽江经大理、姚安、西昌达成都,古称“姚嶲道”,这两条通道均属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丽江所需的盐、铁、布、帛和牲畜、山货、药村等均从这些步道运进运出。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跨金沙江铁桥,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遗址在今丽江县塔城乡,当时名铁桥城),铁桥城是唐代云南省内最早而且较大的五个贸易集市之一,十分有利于滇藏贸易往来。根据《元史本纪》《元史·地理志》《元史·兀良合台传》等史料记载,并经方国瑜、洛克、杨启昌等查证,蒙古军第二次进军云南的行军路线是:蒙古宪宗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即公元1252年)七月,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统一云南。当年八月,忽必烈从现在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西进,经宁夏到达甘肃临洮集结,号称10万劲骑。次年九月由临洮达四川北部的忒剌(今四川松潘),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十二月平大理。忽必烈所率中路军自松潘至满陀城(今康定),过大渡河,经行山谷二千余里,从四川木里、盐源一带至云南宁蒗县的永宁坝日月和稍事休整后,翻瓦哈山(大药山)直下到金沙江边。“自卡头济江”,“卡头”在丽江县奉科乡善美村恒可自然村,是丽江通往永宁、木里等地的大渡口之一,奉科对岸是宁蒗县拉伯乡拉伯村(拉卡喜里)。忽必烈“革囊渡江”的遗址就在丽江县奉科。中路军渡江后受到土酋欢迎,随即翻过太子关(原名雪山门关)到了罗邦、罗寺。(“罗邦”即纳西语“拉伯”,指今宝山乡宝山村;“罗寺”即宝山乡果乐村。)再翻鸣音直下“大匮”,即金沙江边的大具坝,摩些头领降。三日后忽必烈从大具率军到丽江坝(三甸)。当年12月,忽必烈亲率中路军首先到达大理城下。兀良合台率西路军走晏当古道,自松潘分路后,经旦当岭,从理塘、乡城一路进入云南省中甸境内(晏当古道的晏当指小中甸),受到么西二部首领迎降,然后居高临下到金沙江边中甸格露湾一带,随即革囊渡金沙江到丽江的巨甸、塔城一带顺江而下。巨甸一带的金沙江沿岸有几个重要渡口,都与通向中甸的晏当古道相衔接。巨甸在元朝以前称“九赕”,元代初改为“巨津”,意为大渡口。兀良合台的西路军一路发生战斗,在忽必烈所率中路军到达大理城下两天后才赶到。隋唐以前,丽江经剑川、大理、楚雄至昆明的十八站古道已修通,境内关、哨、汛、塘、铺等设置,最早始于元代。丽江往北的交通线,与藏、康、川之间的古道相交。丽江的步道网络最迟在唐代形成。上世纪30年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永远留在金沙江两岸崇山深谷间的险峻小道上。抗日战争中期,日本军队切断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封锁了我国西南国际交通。云南—西藏—印度(南路)或四川—西康—西藏、印度(北路)的世界屋脊茶马古道,从滇西重镇丽江经西藏拉萨转道至印度葛伦堡之间,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在这条雪域高原古道上,有1万头(匹)以上的骡马和牦牛,克服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山道险陡坎坷等困难,用溜索、皮筏渡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等急流,跨越海拔5000—6000米以上的白马雪山、拉里白打、油母从腊、施贡腊,以及喜马拉雅山;走过渺无人烟的五百里后藏帕里草原,每年从印度运到丽江的货物约1万—1.2万驮,为后方物资供应紧张起了一定缓和作用。丽江既是到昆明、下关的中间站,又是从印度或拉萨到丽江的终点站。这期间商贾云集,号铺林立,骡马进出,熙来攘往,使丽江市场繁荣兴旺。茶马古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商道。建国初期,沿着上述古道,翻雪山过急流,以人力背牲畜驮的方式把大批支援解放西藏和平息叛乱的支前物资,及时运送到边僻的藏彝地区。中缅划界,贡山独龙族自治县急需的大量物资,全靠人力畜力,从羊肠小道翻越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横渡澜沧江、怒江急流,及时运输。

丽江的公路建设,可上溯到民国23年(1934年)大(理)丽(江)公路的修筑。大丽公路起点为大理城,止点为丽江城。经邓川、洱源、牛街、剑川。1934年4—5月间,省政府为了打通滇康、滇藏之间的公路通道,就组织了两个测量队,在大理、丽江之间相向勘测,同年10月测毕,全长179.9公里(丽江境内63公里)。建高厅根据沿线户口及分担的工程情况,分别规定了3—8个月期限,以期在民国24年(1935年)将公路修通。民国23年(1934年)12月7日,丽江负责修的路段开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理至丽江段公路施工停顿。民国29年(1940年)复工,进展仍甚缓慢。民国31年(1942年)5月,日军侵入腾冲、龙陵后,此路施工又一次停顿。民国35年(1946年)3月,滇西警备司令部命令大丽公路不能通车之县,须于短期内将公路抢修通车,并派工兵营前去协助。丽江出勤民工及石木工3000多人,抢修境内的路基桥涵,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紧张抢修。大丽公路经过断断续续施工,终于在民国35年(1946年)5月勉强完成便桥便涵毛路通车。5月9日,滇西警备司令官由大理城试车到达丽江城。第一辆试路汽车呆了几天就返回大理。从此,大丽公路所剩路基土方近24万立方米,石方8万多立方米,桥27座,涵洞303道工程,一直停顿下来。丽江区域内花了十来年的时光,耗工80余万,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及民工历尽艰辛,任劳任怨修成63公里土路。由于无人管理养护,任其洪水冲刷,到处坍塌,汽车不能通行。丽江各族人民迫切期待汽车运输取代人背马驮的愿望,在建国前依然是个泡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丽江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将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作为巩固国防、建设边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工程,十分重视,优先安排。1950年8月,滇藏公路下关至白汉场、白汉场十字路口经石鼓至巨甸小河口、白汉场至丽江城三线共299公里公路,相继由国家投资,省滇藏公路工程局施工。1951年底,三线公路全部竣工,经验收后移交下关公路养护总段接管养护,成为丽江最先开展汽车运输的道路。并为打通巨甸至维西(马车路)、丽江至中甸、中甸至德钦、德钦至盐井(西藏)、中甸至乡城(四川)等公路奠定了基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