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顾云南省丽江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就和实践,更加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实践和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
长期坚持 开创生态保护新局面
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类福祉和未来。作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丽江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共记录有野生动物兽类112种、鸟类446种,植物7084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别有18种和36种。
多年来,丽江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丽江思路。
完善体系构建保护共同体。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体系,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全市35.29%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交织互补的网络体系,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重要湿地7个、地质公园2个、世界遗产地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各类保护地面积达20多万公顷,覆盖85%的陆地生态系统。
多管齐下做好修复大文章。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提升野外种群数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14%,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79.08%,自然湿地保护率63.69%。积极开展以泸沽湖、程海、拉市海为重点的湿地恢复和水污染防治工程,泸沽湖、拉市海等9个河湖获得省级“美丽河湖”称号。
群策群力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丽江高山植物园等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成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个、省级站3个,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使滇金丝猴、红豆杉等绝大部分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以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和人工引种保育为重点,成功实施了老君山滇金丝猴巡护、加泽大山4万株野生红豆杉挂牌管护、玉龙雪山玉龙蕨种群监测保护、红豆杉与兰科植物迁地保护、玉龙三尾凤蝶人工繁育等项目,境内滇金丝猴数量由2005年的150只增加到目前的300余只。
持续深化国内外合作交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云南省农科院丽江高山所和丽江玉龙雪山管护局共同建立“丽江高山植物园”,繁育西南地区珍稀特有植物。利用全球环境基金实施长江流域自然保护与洪水控制老君山示范项目,在老君山示范建立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机制,与世界银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合作组织完成了“丽江生态有偿服务试点研究项目”“老君山滇金丝猴监测巡护项目”。
多措并举 构建生态保护新体系
生态美是丽江最美的底色,生态优是丽江最大的发展优势。2021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提出,把丽江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丽江将坚决推动“三大定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以10月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为契机,持续汇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力,共建共享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旅游开发、流域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市场化生态补偿试点,结合丽江实际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与途径。完善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评估和补偿政策,创新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机制,设立补偿基金。重点实施极小种群和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开展综合性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实现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物种的离体保护。
打造布局合理、机构健全、管理高效的保护地体系网络。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加强现有保护地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继续推进玉龙雪山、泸沽湖、拉市海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计划,积极申报泸沽湖为国际重要湿地。积极推进新建保护地规划,申报新建永胜大安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华坪水吧崖猕猴自然保护区、永胜程海国家湿地公园、宁蒗青龙海森林公园、永胜灵源箐森林公园。逐步建成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国家公园、各类就地保护小区、迁地保护园为主要实体的保护体系,选取重点区域建成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示范性和国际影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依托丽江高山植物园等研学机构,深入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传资源、极小种群物种、重要物种的专项调查,争取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丽江设立机构。
强化滇金丝猴专项保护。减少滇金丝猴栖息地生产生活活动,设立保护基金,充实保护管理人员,全面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滇金丝猴活动区域保护管理的全覆盖。深入开展滇金丝猴巡护、种群调查、生物学、生态学、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等研究工作。
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合理开展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变生态资源为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推动更多展览研学活动落地丽江,培育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多业态旅游模式,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